案例名称:以会育人以赛铸魂——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的会议组织实践教学创新
所在学院:文学院
项目负责人:温瑜
本案例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结合南京晓庄学院“教学做合一”的办学传统,通过“秘书月”系列大赛的实践教学,构建“红色会务+专业竞赛+劳动教育”三维育人模式,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案例聚焦《秘书实务》课程中的会议组织模块,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等核心论述转化为可操作的会务实践,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案例的创新点在于:一、“双线融合”立体化育人机制——政治导向与专业实践双向互动,避免思政教育“两张皮”。二、“在地化+校本化”特色载体——融合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如梅园新村、雨花台)和陶行知教育理念,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三、“赛事驱动”沉浸式平台——依托“秘书月”大赛,让学生在真实会务场景中深化对政治导向的理解。四、“三维立体”评价体系——政治素养占比40%,确保思政目标落地。
案例成效:2019-2024年秘书学专业学生协助组织全国商务秘书专业知识竞赛和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共获特等奖79人、一等奖304人、二等奖238人、三等奖84人,获团体奖10项、个人奖16项,29人次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学校5次获优秀组织奖。
案例名称:《沂蒙山》选段《等着我,亲爱的人》的音乐赏析与思政教育融合
所在学院:音乐学院
项目负责人:王艺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民族歌剧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当今音乐教育领域,结合红色经典主题的民族歌剧被视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资源,将其融入音乐学(师范)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深入的音乐学习体验。
歌剧音乐剧名作赏析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其中第二章中外歌剧唱段赏析中,以中国民族歌剧《沂蒙山》选段《等着我,亲爱的人》为载体,旨在通过赏析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艺术素养。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路径和方法,旨在为高校美育课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艺术课程的内容,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音乐情感的共鸣,提高学生对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的接受和认同,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