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风采

发布时间:2024-07-09浏览次数:176

专业名称:音乐学(师范)

专业介绍:

音乐学(师范)专业于2001年开办,2007年入选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单位,2012年后先后获批校重点专业、校第二轮品牌专业、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4年以优秀通过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

坚持德育为先、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着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品德规格,把课程思政要求落实到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全面完善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挖掘课程的思政资源。全面加强专业的教学改革,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出版省级、校级重点教材各1部、中英双语版教材1部,在编校级重点教材1部。开展以教研室和教学团队为单位的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形成示范性强、可推广的专业类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成果。三年来,立项校级教改项目8项,课程思政项目6项,课程思政教学优秀示范案例3项,开展课程思政公开课11门,发表课程思政教改论文2篇。

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近三年教师获得各类师德师风、教书育人奖项以及科研成果多项:获校级“十佳辅导员”1名、“最美班主任”1名、教学名师2名、优秀共产党员1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名、党员先锋岗5名、师德先进个人2名,获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1名,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2名、省333人才工程1人、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第七批“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对象1人,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科研论文32篇,获批厅级以上项目22项,出版专著8部。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核心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制度,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观摩研讨课,建成一个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通过聆听名家讲座、强化艺术实践、开展社会实践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拓展课程思政模式,形成专业鲜明的舞台育人、实践育人的课程思政特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获得国家级报道9篇、省市级报道32篇、校院级报道120余篇。“文艺轻骑兵”事迹更是受到了央视新闻、新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向全社会传递了音乐学院学生们赓续红色血脉、文艺服务人民的赤子之心。



专业名称:地理信息科学

专业介绍: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校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专业建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积极探索和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理论精髓与实践成果,用传统养分润泽新时代教育改革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近年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举措。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与国家战略需求、前沿应用等密切相关。通过深入理解并充分挖掘行知精神大爱”“奉献”“求真实践等核心思政要素,创新性地采用显性展现和隐性融入相结合的方式,凸显行业特色,结合时代发展,开展教学创新。专业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竞赛等级奖6项,其中1项获得2024年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并进入国赛;获批省级一流课程1项,校级一流课程2项;建立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面向全校、全院开设课程思政示范课4次并获得高度评价;建立了校级课程思政优秀示范案例1项,发表课程思政教改论文5篇,获得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始终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提出新时期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应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将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实现、科学前沿研究、国际时事热点、红色印迹等元素融入到课程思政案例建设和学科竞赛,有效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实践教育。近3年,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在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达到31项,其中国家级学科竞赛15项,省部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项,师生合作发表一作SCI论文5篇,获批软件著作权4项,学生在全国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4次。同时,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实践就是思政大课堂指导下,将红色印迹引入学生课程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由师生共同参与的 环说党史,晓说红迹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受到中国青年报等多个主流媒体报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专业名称:生物科学(师范)

专业介绍: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是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校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本专业秉持陶行知大爱奉献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构建以培养“行知情怀”为内核的师德养成体系,遵循“一践行三学会”的新时代师范专业毕业要求,逐步引导学生认知师德、体验师德、践行师德,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高尚师德、朴素教育情怀、深厚文化素养,善于教学、专业基础扎实和勇于创新的生物科学人才。

1. 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以师范专业认证的理念和原则为指导,沿着“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这条主线,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价值意蕴,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完善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统筹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的统一,完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种子植物》《行知立身,培根铸魂,润物无声,三全育人——《生物化学及实验》等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建设。

2. 建立全过程导师制,践行全程全员育人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建立从大一至大四的“全程导师制”,“在时段上循序渐进科学指导”“在内容上全方位引导全面成长”,为学生施展才华搭建舞台,学会发展。因材施教,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得到有力保障,该成果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本专业弘扬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渔樵耕读,崇劳尚美”特色劳动教育》获评江苏省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特等奖。

3. 引导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创新素养能力

本专业聚焦高素质生物学教育人才培养,依托江苏省“生态学”重点学科、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等平台、江苏省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教学做合一”的专业实践能力培育共同体,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近三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14项,学科竞赛学生获奖44项。 在全国生命科学大赛、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华文杯”“挑战杯”“科创江苏”屡获佳绩,指导本专业学生在Science发表letter文章。



专业名称: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

南京晓庄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09年开始招生,坚持“培养特色农产品贮藏保鲜及深加工与安全检测为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不断提升软硬件条件建设,凝练专业重点发展方向,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初步彰显了晓庄食品的特色。培养了近千名毕业生,毕业生中除了直接进入食品相关行业工作外,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进入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也有继续攻读国内外(如江南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的优秀毕业生。

本专业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或高级实验师8人,讲师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5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1人。本专业获批有4项中央财政专项项目资助,建有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特殊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南京市“十三五”科技创新团队,南京市“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和“校企结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校级“药用菌物研究所”和“儿童食品研究所”等科研平台。本专业教师团队注重教学改革,近三年获批校级“食品工艺学课程群”优秀教学团队1个、思政教学团队1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4门,本专业2019年获得校级品牌专业建设立项,2020年获得校级“新工科”建设立项。2021年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2021年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建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4门。

本专业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具备“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学术诚信、职业伦理、价值塑造”等品格。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26项,获批省级大创计划25项,授权国家专利13项,发表论文20余篇。



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介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坚持“教学做合一”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学生视野与担当,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创设生动多样的教学情境。通过创设生动多样的教学情境,实现思政要素与课堂元素有机融入,促使“课程思政”润物于无声。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创新以教师为关键,强化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创新,教师是关键。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积极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青年教师赛课等方式将思政课程落实到课堂中;《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课程、《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课程的主讲教师已经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研究所得引入课堂,获得江苏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1项,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省二等奖1项。

将课程思政融合到实践教学中,思政教育唯有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探索,思政教育才能更加深入人心。专业教师共计有10人参与指导本科生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科研项目、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选拔赛暨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等各类比赛,并指导学生参加境内外多项学术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专业与企业签订的校外实践基地和联合实验平台多达13项,其中2023年获得教育部供需育人项目,2024年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与阿里巴巴国际站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以及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明确奋斗方向。




撰稿人:侍晓雨

编辑:王岑

审核:余守萍

终审:袁俊